艺术广大已极,足可占有一个人。

 
百山图(京韵大鼓) - 冯欣蕊

瑞鸣-听见音乐点亮生活:

如同置身戏楼:理想的戏曲录音是怎么炼成的?


瑞鸣按:

钱钟书说,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好吃就行了,何必一定来看那只母鸡呢?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,的确知其然就OK了。可是,发烧发烧,烧的不就是这点“探究”的乐趣吗?比如看戏,你看演出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舞台上、演员身上,乐队的声音呢大小合适就行了,但听录音作品,你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声音上,那是不是完全按照演出时的乐队位置录音,就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呢?那样的话,乐队的声音全在右边,因为左边没有乐队——这张唱片就彻底失衡了。很多瑞鸣老粉钟爱瑞鸣的戏曲、曲艺作品,今天我们就跟着大康老师的学生,了解“粉墨”系列录音背后的故事。


文 | 曲璐


2011 年 7 月至 2012 年初,笔者有幸在导师李大康教授的指导下,参与了“瑞鸣音乐”创始人、知名制作人叶云川先生策划出品的“粉墨主题——中国戏曲、曲艺系列”专辑 ( 共 4 张 ) 的录音制作,包括《春色如许:余彬•昆曲》和《丑末寅初:冯欣蕊•曲艺》、《金玉良缘:钱惠丽•越剧》和《对花:李文•黄梅戏》。


叶先生曾介绍说,地方戏曲和曲艺题材目前在唱片市场上并非热门,做这类题材的唱片其实需要很大勇气。他凭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,屡次选择这类题材,希望能更深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美,并更广泛地传播出去。笔者佩服他的热情和执着,十分珍惜这次机会。几个月的时间,亲历录音制作的种种细节,受益匪浅,在此与大家交流。


『“既有空间又有芯儿”』


大康老师总是先了解所要录制的曲种和作品

包括演唱者的门派、伴奏编制、配器创作

各部戏的情节、演出形式和习惯

以及曲种的文化背景、历史演变

希望录出的作品符合传统又有个性

空间感上,更希望营造出真实、自然

如同置身戏楼的音响体验


故而倾向于面积大、高度高

保留自然反射的录音棚

以使声音自然扩散和反射,减少不良“房间声”


对于普遍印象中比较“噪”的武场打击乐

和音色较亮较“钻”的主奏乐器

如越剧乐队中的主胡和昆曲乐队中的竹笛

要正确调整主话筒与辅助话筒的比例

能够让它们既不显得突兀,又不失个性和主动

就是大康老师常说的“既有空间又有芯儿”


『“平衡、对比、对称、变化”的音响美』


拾音阶段的声像位置也很重要

乐队中若有两件主奏乐器,要分居左中和右中

如昆曲中的竹笛与笙、黄梅戏中的主胡与琵琶

群奏的弓弦乐器则从左至右形成“面”的分布

在配器上形成“遥相呼应”或“相互抗衡”

总之音响要“平衡、对比、对称、变化”


但声像位置调整要基于伴奏乐队的已有座次

同时需尊重演奏家的习惯,配器创作者的意图

及戏迷的审美,以验证调整是否合适


『 给大嗓门的乐器犹设屏风半遮面』


同期录音常常要避免话筒间串音

但并非所有串音都是有害的

恰当的串音让声场融合度更高、音色更松弛


比如在为昆曲乐队录音时

武场使用改良后的板鼓音量并没想象中大

音色也并没有那么“钻”、那么“贼”

于是我们尝试让屏风不把乐器全部挡死

板鼓音色明显更松弛亮丽,更自然融进乐队中


『先奏后唱如何保证情绪和节奏紧密贴合』 


演唱是整个作品的重中之重

这 4 张专辑均采用乐队先录,演唱后贴的方式

为保证乐队和演唱在节奏、情绪上的紧密配合

乐队录音时

请演唱者在录音棚小隔间或控制室同时演唱

并将这个“尺寸”通过返送系统送给乐队指挥

同时将演唱记录在单独的音轨上,作为之后贴唱的参考


这种拾音方式的优势在于 

演唱在一定范围内有微小自然的变化

有体积感不死板


『声像安排有学问』 

 

为了增加作品的可听性和趣味性

后期制作中对于某些作品也作了声像上的安排

如将两人对唱作品安排成一左一右演唱

将三个人物的作品按照角色、情节和唱词多少安排位置

《天仙配》的《槐荫开口把话提》唱

董勇在左,七女在右,槐荫树居中

《游龙戏凤》的《戏凤》唱段

皇帝在左,凤姐在右,店小二大牛居中

个别角色(丫鬟)还根据情节

作了由远到近、由左到右的声像变化

你,听出来了吗?


『更理想的戏曲录音是怎样的?』 

录音师李大康

http://7xo6kd.com1.z0.glb.clouddn.com/upload-ueditor-image-20170511-1494493069730045220.jpg

清末学者王国维说,“戏曲者,谓以歌舞演故事也”

中国戏曲艺术集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于一体

是包含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武术、杂技等艺术

从这个角度出发,更理想的戏曲录音

是力求再现出载歌载舞、有文有武的表演场面

并使用看不见、摸不着的声音

将人物、角色之间的互动、故事的氛围

忠实而生动地呈现给听众


大康老师从80 年代初就开始戏曲录音的各种尝试

今天,录音制作技术和艺术手段越来越先进

录音师能对作品进行灵活的“三度创作”

这其中,如何把握合适与不合适,美与不美

如何做出既忠实传递作品的原汁原味

又在原有基础上让更多人得到美的享受

大概是录音师的一个共同理想吧!


(本文节选自曲璐《中国戏曲、曲艺系列专辑录音实践》一文,原文刊载于2012年4月号《音响技术》,瑞鸣对该文进行了重新编辑。)


评论
热度(472)
Top

© 墨尘 | Powered by LOFTER